编者按:为深入贯彻落实深圳市产业规划部署,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,鲲鹏资本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,对产业动态进行追踪简析,特推出《鲲鹏观察》专栏。今天发布第5期《电集流体的正负极材料选择原理浅析》。
锂电集流体概述
集流体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组件,主要作用为保障电池的充放电循环。它通过涂覆工艺将粉状的活性物质连接为导电网络,是连接外部设备与活性材料的重要介质。为完成上述工作,集流体需具备高纯度、良好的导电率、稳定的化学与电化学性能,以及较高的机械强度等特性,才能与电极活性物质牢固结合,进而降低电池内阻,提高库伦效率、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。

图1 电池结构及运行机制

图2 性能影响因素
锂电池集流体正极与负极材料分别为铝箔和铜箔,这一设计由电位适应性和制造匹配性等多重因素决定,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集流体正、负极材料的选择原因。
(一) 电位适应性与化学稳定性
电极电位的差异,是决定集流体正、负极材料选择的核心因素。
在正极(电位通常为3-4V)环境中,铝箔表面会形成致密的氧化铝(Al₂O₃)绝缘层,尽管这层薄膜不导电,但纳米级的厚度使电子可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实现传导,同时有效抑制集流体在高压下发生氧化腐蚀。而铜箔若用于正极,则会在高电位下持续氧化,导致集流体失效。
而在负极(电位通常为0.1-0.2V)环境中,情况则截然相反。铝箔在低电位下会与锂离子发生合金化反应,生成锂铝合金(LiAl),导致自身结构粉化。铜箔则不会与锂离子发生嵌锂反应,虽表面可能形成疏松氧化层,但只要严格控制表面氧化程度,就能避免阻抗增大,保障电池稳定工作。
图3 铜箔(左)与铝箔(右)示意图
(二) 工艺与性能适配性
在工艺性能方面,铜箔和铝箔分别展现出独特的优势。
导电性与机械性能:铜箔延展性优于铝箔,可轧制至6μm的更薄厚度,减轻电池重量;铝箔则机械强度更高,更适合正极活性物质的涂布工艺,能在涂覆过程中保持结构稳定。
界面兼容性:铝箔与正极材料(如LiCoO₂、LiFePO₄)粘结性良好,可确保活性物质牢固附着;而铜箔与石墨负极相容性更佳,能减少界面阻抗,提升电池效率。
(三) 其他关键因素
成本与密度:铝的密度(2.7g/cm³)低于铜(8.9g/cm³),既能减轻电池重量,又因铝资源成本更低,适合大规模应用。
热稳定性:铜箔导热性优,利于负极散热;而铝箔的耐高压氧化性更突出,能适合正极环境。
图4 耐热性能测试结果
锂电集流体未来展望
在锂电池材料体系中,铝箔因高压稳定成为正极集流体的首选,铜箔则凭借抗合金化特性成为负极集流体的必需选择,两者共同保障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与安全性。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,市场对锂电池的能量密度、安全性及成本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,作为核心组件之一,锂电集流体的材料创新与技术升级始终是行业探索的焦点。
目前,行业内多家企业正加速研发复合集流体工艺,通过复合铜箔等工艺进一步提升锂电池安全性、降低材料成本,据了解,贝特瑞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已申请复合集流体材料相关专利,该发明将有效避免活性物质转移导致的电池性能恶化问题。
2025年以来,复合集流体快速增长的产业化进程引起广泛关注,作为锂电新材料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,对锂电集流体材料的创新有望推动锂电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。未来,鲲鹏资本将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运作平台优势,助力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相关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,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资料来源:中金公司研究部,艾邦锂电网,雪球网,Advanced Materials
撰稿人:高增强
*本文仅反映作者个人分析,所载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。